大江大河就像一座城市的魂魄,
巴黎有塞纳河,上海有黄浦江,武汉有汉江,
而影响珠海近百年风尚至深的,
却是珠澳间那道没有具体名字的窄窄水道。

这条“河流”从鸭涌河一路向南,
经濠江内港到前山河水道,
再至磨刀门水道后涌入大海,
划分出珠澳两岸迥异的景致。
更多人习惯以澳门的俗名代称之——濠江。
右岸的澳门,
赌场、酒店,混搭摩天大厦,
马路如经脉般串联起整座城的川流不息。

左岸的珠海呢?
竹仙洞关了又开、开了又关的间隙,
社区公园渐次涌现,
湾仔码头一带买卖火热,烟火味儿十足,
风雨无阻的口岸大厅迎来送往,
跨境的渡轮依旧飘摇。
十字门则是另一番气派,
从蕉林鱼塘成为中央商务区,
高端的现代服务业与天赋异禀的山海资源齐聚。
这里是珠海触觉最灵敏的地方,
也是春天最快来到的地方。

吴姐算是较早来到十字门的那批人,当初她只是觉得这儿“是这座城市很特殊的一个地方”,未曾想过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为什么明明距离澳门这么近,
就像从珠海至澳门的过渡区,
却不见繁华、行人稀少?
抱着一种准确的直觉,
她在这块当时人气冷清的地方置地安家。

吴姐说以前这儿是一块城市中的自留地,
长着城市的面貌,
却和城市有种隐形的距离感。
马路上空荡得能遛狗,
公交巴士就是最常看到的车辆。
如今,十字门商圈建设完善,
融合港珠澳三城力量,
成为了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样板。

站在这座城市中心,
她很难再指出哪儿曾经是什么样。
但生活的变化确实在发生。
每个傍晚当她漫步于情侣路延长线,
对望澳门的最美海岸线,
都能在海风中寻觅到一种期待的自由。
广阔的十字门旗舰商业区,让她下楼即到社区邻里中心、生鲜超市、阅潮书店…不用再像以前一样,每周还要去市区采购。

还有华发中演大剧院让艺术和生活无限贴近,吴姐没事就翻翻手机看最近有什么好剧目,对住在附近的她来说,现在看剧如同看电影一般方便。
“的确是过渡区。”
吴姐觉得,如今这个过渡区的含义随着城市变化也发生了变化。
现在,它是珠海的过去向未来的过渡区。

Carolina毕业后回到珠海,
成为十字门内一家公司的设计师。
在她的印象中,小时候每周日都要去湾仔码头送爸爸回澳门上班,为了安慰她,妈妈会在码头边的小卖部给她买支雪糕。

“河对岸究竟是怎样的地方?”
这个问题在她的心中扎了根。
等年纪稍长,她第一时间办了通行证和爸爸过岸去,而她的第一桶金,也源于学生时代做澳门代购挣来。
曾经跨越一江到澳门,
成为许多珠海人跨越生活的出口,
而现在珠澳之间存在的默契,
不止拓展了城市的尺度
也延展了人们生活的可能。

如今对Carolina来说,
十字门就是她实现职业理想的地方,
也是她建设生活的目的地。
更重要的是,这里位于三个口岸——港珠澳大桥口岸,湾仔口岸和横琴口岸的交汇地。
当年站在码头送爸爸的小女孩,
如今毫不费力就能与对岸交流合作。
接下来Carolina准备筹划开办个人设计工作室,邀请在港澳甚至国外发展的朋友一同完成属于年轻人的设计理想。
“这里就是最好的地方”她如是说道。

“有时候走在路上我会想象,
穿越到以前会和小时候的自己说些什么。”
会说什么呢?
Carolina想了想,“也许是‘别担心,总有天更大的世界会来到你身边’”
又摇摇头——“还是劝当时的爸爸多买两套房更实际!”

在大多数珠海人的成长回忆里,
十字门是个陌生的名字,
我们可能小时候就去过湾仔,
甚至去过横琴岛吃蚝,
但关于十字门的回忆却寥寥无几。
如今的十字门则完全颠覆了珠海人的看法,凭借其大湾区CBD的位置成为一个城市中的城市,让人再也无法忽视。
左手澳门,右手珠海,享受双城便利。
除了集聚这个城市最璀璨的新生力量,你还会看到,从十字门延伸出的海陆空四维复合交通体系,融合轨道、大桥、口岸、隧道、路网、大国际机场在内,在珠海也能够享受一线城市般的便捷通行体验。

走上横琴大桥,
远观港珠澳大桥长卧海波,
近看两岸风光春景无限。
在经年累月的匠心规划下,肩负着启动横琴,实现核心城市定位“特殊使命”的十字门,从珠澳双城的角度出发,营造了一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飞地。

对十字门来说,
当下就是最好的时代。
桃红已落,玉兰展颜,
海风又绿濠江两岸;
当我们说着“春天来了”,
这里的春天其实一直都未曾走远。